我國淡水魚類營養研究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到目前歷經30 年左右的發 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我國水產飼料在2005 年突破1000 萬噸、水產淡水養殖 產量達到 1800 萬噸左右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面對新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養 殖業和水產飼料工業發展對淡水魚類營養研究和技術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且淡 水魚類營養研究自身也面臨著重要的轉變時期。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肯定 和總結已經取得的成績是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找到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新 形勢如何發展,以及如何使我們已經取得的、有限的研究成果更緊密地與水產養 殖、水產飼料工業結合,走自主創新、科技與生產相結合、適合我國特點的發展之路。
一、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及營養需要需要
(一)蛋白質的營養及需要量 目前我們基本確定了鯉魚、草魚、鯽魚等重要養殖魚類的蛋白質需要量,這也是我國淡水養殖魚類養殖業和飼料工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依然有許多問題我們還沒有解決、或還沒有解決好。如何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應用好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為水產養殖業、水產飼料工業服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1、多數魚類的蛋白質需要量還沒有確定 我國的養殖種類數量之多是眾所周知的,形成一定養殖產量的種類數量就多 達50 種以上,這是在其他國家、其他行業所難以見到的情況。
魚的種類 試驗蛋白源 最適CP(%) 參考文獻 草魚 酪蛋白 22.77~27.66 林鼎等,1980 草魚 酪蛋白 36.70 毛永慶等,1985 草魚 酪蛋白 41 陳茂松等,1976 草魚 酪蛋白 28~32 廖朝興等,1987 草魚 酪蛋白 41~43 Dabrowski,1977 青魚 酪蛋白 41 楊國華等,1981 青魚 酪蛋白 29~41 王道尊等,1984 鯪魚 酪蛋白 36~38 毛永慶等,1985 酪蛋白33.91 鄒志清等,1987 鯉魚 酪蛋白 31~38 Ogino 等,1970 斑點叉尾鮰 全卵蛋白 32~36 Garling 等,1976 日本鰻鱺 酪蛋白+ Arg+Cys 44.5 Nose 等,1972 酪蛋白+濃縮魚蛋白 30~40 Ogino 等,1976 小口鱸 魚蛋白 45 Anderson 等,1981 大口鱸 酪蛋白+ 濃縮魚蛋白 40 Anderson 等,1981 莫桑比克 羅非魚 白魚粉 40 Jauncey,1982 奧利亞非鯽 酪蛋白+卵蛋白 56 Winfree 等,1981 這些種類包括,將野生養殖種類經濟馴化并進行人工養殖的種類主要有青鱔、泥鰍、大口鯰、鯰、長吻鮠、中華倒刺鲃、倒刺鲃、翹嘴紅鲌、銀鲴、塘鲺、中華鱘、史氏鱘、黃顙魚、瓦氏雅羅魚、胭脂魚、梭鱸等 30 余種;經過人工雜交或選育的養殖種類主要有興國紅鯉、荷包紅鯉、建鯉、彭澤鯽、穎鯉、豐鯉、 10余種;我國從國外或境外引進 經濟魚類主要有莫桑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德國鏡鯉、白鯽、尾鮰、虹鱗、銀鮭、高白鮭、加州鱸、匙吻鱘、歐洲鰻、大口胭脂魚、大口黑鱸等近50 余種。 面對如此龐大的養殖種類數量,目前我們的營養研究有一定基礎的種類也僅10 天然食性是攝食浮游生物的,由于市場行情較好,已經在開始使用人工飼料進行精養了,但是,困惑的是沒有營養標準可執行,類似的情況很多。
面對如此情況,飼料企業如何辦?我們建議根據養殖種類的食性、飼料企業的特定情況確定未知蛋白質需要量的養殖種類營養需要指標,如肉食性魚類蛋白 質需要量較高,一般在 34-40%左右,可以在此范圍內確定企業標準,這些種類 包括烏鱒、黃鱔、大口鯰、鯰、長吻鮠、加州鱸、翹嘴紅鲌、中華鱘、史氏鱘、 黃顙魚、瓦氏雅羅魚、梭鱸等;雜食性魚類蛋白質需要量可以在 30-34%范圍內 確定蛋白質需要量,這些種類包括中華倒刺鲃、倒刺鲃、銀鲴、泥鰍、銀鯽、湘 云鯽、奧利亞羅非魚、德國鏡鯉、白鯽、云斑鮰、斑點叉尾鮰等;對于草食性魚類,蛋白質需要量可以在 24-28%范圍內確定企業標準,蛋白質量不宜設臵的過 高,這些種類包括團頭魴、鰱、鳙等。
結合我國蛋白質飼料原料和目前的生產情況分析,對于一般的養殖種類,建議合理的蛋白質需要量范圍應該在28~34%左右。其理由是,當配合飼料蛋白質 含量在低于28%左右時,一般是銷售價格非常低的配合飼料,其配方成本必須控制在1300~1500 元/噸,僅有極少數幾只蛋白質原料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因此 配方中限制了如魚粉、豆粕等優質蛋白質原料的使用,一般只能選擇如菜粕、棉粕等原料、甚至價格和質量更低的飼料原料,其配合飼料的養殖效果較差、飼料 消化利用率很低、對水體的污染也很大,同時,養殖的淡水魚類也會出現免疫力、 抵抗力較差、不耐運輸等情況。當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大于34%時,為了達到很好的養殖效果,飼料配方成本將超過3000 元/噸,如果全部使用魚粉、豆粕、菜 粕、棉粕、花生粕等原料,如果蛋白質作到34%以上,配方成本將達到3200 噸以上,且飼料配方空間基本被這些原料占據,使得淀粉原料、油脂原料、顆粒粘接性原料等難以進入配方,營養的平衡性較差。通常,為了藤出這些原料的空間、又要保證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就必須使用高蛋白質原料如血粉、羽毛粉、 玉米蛋白粉等,而這些原料的消化率、蛋白質利用率和實際養殖效果并不好,這 些原料對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的貢獻是有限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將配合飼 料蛋白質的含量設臵如此高呢?因此,建議將淡水魚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設臵 在28~34%較為適宜。 是否是所有的養殖魚類一定要研究其營養需要、開發人工配合飼料呢?我們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將這么多的養殖種類進行營養研究,這是很現實的問 題;但是,一個種類要形成一定的養殖規模必須解決二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哪就 是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人工飼料的生產與供給。那些種類需要進行營養研究和飼料開?發除了我們的選擇外,更重要的是市場選擇的問題。
2、生長階段營養需要 同一養殖種類在不同生長階段對蛋白質需要量有一定的差異,這既是魚體自 身代謝需要的差異,也是其對飼料蛋白質消化能力、對飼料中有毒副作用物質耐受能力差異所致。養殖動物的階段營養研究和飼料配制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對養 殖生理需要的適應,也是對飼料物質的節約。 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個特定養殖魚類的生長階段應該如何劃分?每一個階 段對營養需要的差異到底有多大?諸如此類一系列的問題還沒有準確的答案,這 是淡水魚類研究的一個重要缺陷,這將在一定時期內還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飼料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和方法,還沒有一個統一 的標準。 魚類生長有階段性差異,魚類的生活史中可有性成熟前、性成熟后期和衰老 期三階段,在三個階段的生長速度有較大的差異。在性成熟前魚體生長主要表現 為體長的生長,而魚體重量的生長表現不是很明顯,該階段全體重量與體長的關 系曲線率變化較大;性成熟期魚體生長主要表現為魚體重量的增長,而魚體體長 的變化較;性成熟后期魚體生長主要為生殖生長,魚體重量和體長的變化不明 顯。從魚類在自然條件下的營養供給來看,在胚胎發育時期,在消化道形成前重 要為內源營養階段,有卵黃供給營養,在消化道形成時期,為混合營養階段,既 依賴卵黃的營養、有開始攝食外界營養(主要為生物活餌料),在仔稚魚階段(魚 苗)就依賴于攝食的外界營養物質滿足需要,到發育完全的幼魚以后,魚體攝食 能力得到加強,可以主動攝食事物滿足營養的需要。 魚苗期主要為開口飼料,由于對原料的粉碎細度要求很高,顆粒的大小又要 很小,在飼料加工上難度很大,飼料需求量也不大,所有一般很少生產淡水魚開 口飼料,在實際生產中多用天然餌料或鹵蟲卵。 我國養殖的絕大多數魚類是在性成熟之前,只有少數種類如鯽魚、羅非魚、 黃顙魚以及用于繁殖的親魚等在性成熟后還在進行養殖。因此,養殖魚類營養階 段的劃分問題主要在性成熟之前。對于性成熟前期的魚可以設臵3 個階段,至于 是否是其生長發育的階段則沒有準確的理論基礎。每個階段的蛋白質含量一般設 臵相差 個百分點即可,如250 32%,500克/尾以后設臵為30%。
3、水溫(季節)對蛋白質需要量的影響 水產養殖生產不同于畜禽養殖,水產養殖還是一個依賴于自然環境的生產方 式。因此,養殖季節、水溫等均對養殖魚類的生長、飼料利用和生理條件產生重 要的影響。 魚類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生活水域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魚體內溫度一 般較環境水溫高1 左右。水溫的變化會影響到魚類新陳代謝的強度,因而亦就 影響到魚類的生長速度、飼料利用效率等。依溫水性魚類在不同水溫下的生長狀 況,可將魚類生長期分為三個階段:弱度生長期,水溫在 10~15,魚類體 重僅有緩慢生長;一般生長期,水溫在 15~24,魚類體長、體重增加速度 保持正常;最適生長期,水溫24~30,魚類體長、體重增長速度最快。 不同種類的魚對溫度要求和適應范圍有一定差異(表 1)。鯉、鯽魚的生長 起點水溫為 8~9;而青魚、草魚、鰱、鳙、魴等大多數魚類在15以上才進 入明顯的生長期;羅非魚、淡水白鯧在18以上開始明顯的攝食生長,28~35 為適宜生長期;虹鱗魚在6以上開始明顯攝食,10~20為適宜生長期,25 以上就會因水溫 過高而死亡。 水溫是影響 養殖魚類生長發 育、代謝強度的關 鍵性環境因素。在 水溫低時要滿足 快速生長就必須 增加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并保障蛋白質的質量,即要增加魚粉等優質蛋白質原料的使用比例;當水溫較高時,可以適當降低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質量,即可以適當增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但是,具體在何種水溫、哪個季節該用多少 蛋白質含量、何種程度的蛋白質質量進行匹配的問題還難以準確界定,這也是飼料配制技術的一大難點所在。
根據目前的情況看,淡水魚類在 13~14以下時,魚體利用氨基酸作為能 量代謝的能力大大下降,在代謝適應方面則轉為以脂肪作為能量為主。同時,在這個水溫下魚體的攝食率也大大下降,因此,要么就不投喂飼料,要么就必須增 加配合飼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鱗等冷水性魚類配合飼料中油脂的比例高達10% 以上,高的已經作到20%左右的油脂。在水溫18以下時,魚體代謝也不是很活 躍,此時的配合飼料蛋白質用量、蛋白質質量即油脂的用量均應該較高才能保障 魚體快速生長的需要。魚類快速生長的最佳水溫是在 24~26左右,當水溫超 過30時魚體的應急反應很強,生長也會下降。
4、蛋白質需要量與魚體生長階段、環境水溫的適應 根據以上分析,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與水溫(季節)變化的協調問題,可 以保持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不便,但是蛋白質的質量、油脂含量和質量要做響應 的調整。如在春季,可以適當增加油脂的含量,選擇優質的油脂原料如豬油、豆 油、膨化大豆、菜籽等,蛋白質原料可以適當增加魚粉的用量。當水溫達到25 左右時,可以適當降低1 個百分點的魚粉的用量,增加菜粕、棉粕的用量,油脂原料也可以適當調整。 最終決定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和質量的因素必須考慮養殖魚類的生長階段、 環境水溫(季節)和蛋白質質量,以及飼料中油脂的含量。例如,對于越冬后的 養殖魚類,其體重已經達到 500 克/尾以上,按照生長階段應該使用低蛋白質含 量如30%的配合飼料,但是水溫還很低,可能只有14~16左右,此時如果要保 障其生長速度就必須提高一個等級設計和使用配合飼料,可以使用32%蛋白質含 量的飼料,否則生長速度很低、飼料系數會很高。 在一個生長周期,可以考慮3 個生長階段:6 月以前、7-9 月、10 月及以后, 月以前水溫較低,養殖魚類如果要達到快速生長的目的,就必須增加蛋白質質量、尤其是油脂的量和礦物質的量;7-9 月水溫較高,可以適當增加蛋白質數 量;10 月,水溫已經開始下降,魚類準備越冬,要積累脂肪和增加肥度,因此 表1:主要養殖魚類適溫能力() 種類 生長最低溫 適應低溫 最適溫 適應高溫 最高溫 鯉魚 1522~26 30 34 草魚 10 15 24~28 32 35 青魚 10 15 24~28 32 35 羅非魚 14 20 25~30 35 38 虹鱒 10~1820 25 可以適當降低飼料油脂量,增加淀粉含量以依賴于魚體自身轉化脂肪的能力,儲 存魚體自身需要的脂肪、增加其肥度。
(二)氨基酸的營養需要及應用
1、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養殖魚類需要 10 種必需氨基酸,而魚類對日糧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包括以 下幾個方面:10 種必需氨基酸的完整性、每種必需氨基酸的數量和10 種必需氨 基酸的平衡比例。其中,10 種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比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意義。 目前只有幾種魚類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基本確定,絕大多數淡水養殖對必需 氨基酸的需要量還沒有確定。鑒于目前的現實,在飼料中如何控制日糧的必需氨 基酸供給數量、平衡模式呢? 對于還沒有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種類,可以參考養殖對象肌肉氨基酸組成模 式和蛋白質需要量來確定其配合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目前也是參考肌肉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作為配方設計 的基礎。
2、關于限制性氨基酸與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方法 水產動物出現限制性氨基酸概率較高的為賴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在實 際配方設計時如何進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如何控制限制性氨基酸的產生是一個 永恒的主題,而水生動物于陸生動物在氨基酸代謝方面的差異使得這一問題更為 復雜化。 有資料表明,高等動物用于新的蛋白質合成的氨基酸有80%左右來源于體蛋 白質周轉(分解)產生的氨基酸,只有20%左右來源于新從日糧吸收的氨基酸。 在水產動物則是新合成蛋白質需要的氨基酸只有50%左右來自于體蛋白質周轉、 50%左右來自于日糧吸收氨基酸。有資料表明水產動物與陸生高等動物具有不同 的蛋白質周轉代謝率,體內蛋白質代謝狀況受日糧蛋白質的影響更大。 配合飼料中必需氨基酸比例(平衡模式)的調整方法主要依賴于飼料蛋白質 的氨基酸互補作用調整各種飼料原料的配合比例來實現;其次是在配合飼料中補 足限制性氨基酸的方法來進行氨基酸模式的修整。